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党群工作

这里的山路、这里的项目、这里的队伍

————记上海电建先进集体变电分公司卡麦换流站项目

发布日期:2024-05-09   信息来源:公司工会   作者:杜英宏、王成一  字号:[ ]

这里的山犹如一颗“雪域的明珠”,镶嵌在金沙江畔,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盘踞于群山峻岭之颠,从下看去仿佛蓝天与之相接,白云与之呼应,犹如一条“天路”。悠久茶马古道上承载着勤劳智慧的当地藏族儿女们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

这里的项目是西藏首个特高压电网工程金沙江上游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卡麦换流站,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芒康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是迄今为止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工程,作为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项目之一,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将金沙江上游40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电量输送至华中地区。

这里的队伍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建设团队。2023年初春,他们冒着当地零下27度严寒,汇集在一起。面对地域“无人区”和技术“无人区”的双重挑战,他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智慧迎接挑战;他们坚守初心,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设备和施工能力的极限;他们以生动的实践,传承“电建基因”,奏响电力建设“最强音”!

一、这里的山路“31道弯”

千年前唐代诗人李白的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让入川的艰险名震天下,但行路之难,蜀道并非唯一,而今的卡麦±800千伏换流站项目也面临着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的情况。

项目海拔3760米,与现有沿江公路高差约1200米,沿途都是悬崖峭壁,一条16公里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下面便是河流,更有31个回头弯,虽不说九曲回肠,但行驶在曲折狭窄的弯道时,就算老驾驶员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稍有不慎就会和悬崖边的护栏来个亲密接触。小车即便轻装上阵,也需要爬坡行驶1.5个小时。运输物资的车辆以及大批重型设备进入施工现场,更是每一步都在转“弯”抹“角”,抬头就是弯道,过弯前调整角度。

上山的道路狭窄宽度只有3-4米、坡度最大的甚至达到45°-60°、转弯半径小,有的是近180°转弯道。挖掘机、装载机、旋挖钻机、强夯机等设备偏重而其偏长的设备,无法采用常规的板车运输,只能应用设备履带自行爬坡上山。一路上可谓是惊险万分,有些弯道转弯半径不足7米,根本无法转弯,因此项目想出了一个正向行驶与倒车交替过弯上山的方式,即到每个弯道时候微调角度,让车尾对好上山的路后倒车上山,随后在下个弯道再一次微调车头的角度,直行上山,如此反复,一台机械一般需要爬坡5-6天才能进场,最大的旋挖钻机项目上更是用了7-8天时间完成设备运输,如果遇到道路塌陷、落石等问题时间会更长,虽然挺不容易的,但看到设备全部高效安全进场,大家伙的心理都有满满的成就感。

为了让这最后一公里“不再难”,项目部提出“宁愿让装备等人,不能让人等装备”的口号,拿出了义无反顾的决心攻克难关,抽调骨干人员组建运输保障组,精细踏勘进站道路的每一处弯道、坡度,提前修复受损路段;根据进场设备的规格参数,制订每台设备通行方案,明确错车位置、转弯示意、行驶限速,为设备安全进场提供精准的“导航图”;来回行驶路线有详细规划,严禁逾线越道;狭窄车道上,相遇车辆怎么安全避让;土石方卸车时,弃土卸倒操作等都有详细要求和专人指挥……现场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安全之手温馨呵护着大家的安全。同时项目组织辅助行驶旗语指挥培训,实施全过程人工导引,全力保障工程建设所需设备和物资尽快进场,让现场施工加速“起跑”。工地上终于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车辆穿梭、机械轰鸣,100多台作业机械运转井然有序,滚动的齿轮不停加速工地变化,一幅由新时代“电建铁军”绘就的工程画卷,正徐徐展开。

二、这里的项目“搬山有方”

2023年7月20日整个工地依旧是处处可见的忙碌作业场面,400余名建设者忙碌作业、分秒必争,场平爆破施工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上午8点,十几箱炸药,由司机和押运员共同运送到现场,一队身着工作服的爆破作业人员,在技术负责人的带领下,正有序地将箱子搬运到爆破作业面,并按设计分配到每个炮孔,娴熟地按照爆破作业设计的装药量、位置、填塞长度和密实度以及操作规程装药、填塞……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11点,浑身汗透、疲乏的工人开始利索地收拾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和爆破员按爆破设计方案、起爆顺序编程,延期时间等参数进行设置,并按规范要求对起爆网路联接、测试,历史性的时刻即将来临。

中午12时整,现场第一声警报声响起,伴随着安全员吆喝声,作业机械及人员有序撤离,整个现场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半小时后,第二声警报声响起,随着爆破指挥员一声“起爆!”,爆破区域传来一声闷响,141个爆点,总计3192公斤炸药瞬间爆炸, “轰隆、轰隆”巨大的爆炸声,掀起一股气浪,远处的挖掘机上瞬间抖落一层厚厚尘埃。15分钟后,爆破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爆后检查,确认无盲炮后,立即发出第三声警报声,示意作业结束,卡麦换流站场平施工首次爆破圆满成功。

该项目施工爆破面积达5.4万平方米,爆破方量约为48万立方米。针对爆破工程量大,作业面积广、持续时间长,周边人员机械多的特点,一个大大的问号会在每一个来现场的人心里升起——这么大的爆破作业作业面,现场怎么抓好安全管理的?

项目给出的答案就是以“四强”举措加强作业全链条管理。第一是强体系,项目与业主共同成立现场爆破指挥小组,开展网格化分区管理,明确作业中安全管理目标,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是强策划,项目根据工程特点数次易稿,多方论证,精心编制爆破作业方案,绘制流程图,将爆破器材购运储、安全交底、测量布孔到作业实施细分13项关键工序,将关键节点的管控精确到分钟,消除安全管理“盲区”,让安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强管控,把安全管控置于工作前端,充分优化爆破参数,精确控制爆破延迟,有效防止盲炮的产生和对周边设施的影响。从前期设计爆破技术方案、安全防护方案、应急预案、生态保护等到爆破开始前对钻孔、装药、连线、起爆等每一个环节都置入防控视线,构建技术方案审核、全程监督、临时随机检查机制。

四是强教育,项目建立爆破前教育和爆破后总结的安全闭环机制。作业前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班前会,介绍本次作业主要安全要点难点、危险点和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起爆点和警戒点,明确人员责任,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和安全口号等。作业结束,再集合所有的爆破作业人员召开班后会,总结点评本次爆破作业的经验教训,对下一步工作和返程途中安全提出要求,即宣布当天作业任务顺利完成。

经过200多天的奋战,工程完成了场平阶段施工任务,原有站址的山脊坡地变成了14公顷的平地。主控楼、综合楼、阀厅等主要建构筑基础已跃出零米。现场各施工区域,参建者正加紧作业,承诺年内完成土建工程的主要施工任务。

三、这里的队伍有一种“精神”

该工程作为第一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工程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不仅首次面临地域“无人区”和技术“无人区”的双重挑战,还需要突破国际现有高压输电技术、设备和施工能力的极限。

有人不禁会问,是什么熔铸着这支队伍的政治信仰、铸就了这支队伍的文化自信、支持这个年轻的团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

项目的人说我们传承红军当年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斗争精神,但去过项目的人却能感受出一种传承于电建文化的“卡麦精神”。

1.“栉风沐雨、以苦为荣”,是他们的精神品质。

在川藏高原低气压高海拔,山顶的天气变化无常,一天内能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这里夜里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白天气温能窜到三十七多度,有时前一刻还烈日当空,下一秒便暴雨夹渣着冰雹铺天盖地。尤其夏季的紫外线极其强烈,没有植被的覆盖,狂风裹着砂砾一阵阵袭来。工地上就算带了防晒面罩,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依旧能透过衣服射到皮肤上。在这里晒伤、蜕皮几乎司空见惯,从刚踏出校门来到工地上的“小鲜肉”到皮肤黝黑的“小腊肉”只需要短短几周时间。

场平施工期间,工作繁重,工期紧张,项目部所有人员肩扛帐篷,靠前指挥,把办公区和休息区都扎根在了山上的帐篷里。刚上山那会儿没水也没电,通讯信号也不好,气压低,含氧量低,水烧不开,吃饭怎么办?方法总比困难多,每天山下的食堂会早早做好当天的饭菜,连同饮用水开车一起运

他们3至4人挤在20平米的军用帐篷中,无论再热也只有靠一台电扇“通风”,晚上十点过后氧气浓度是一天当中最低的时候,虽然每一个房间都配备了高原弥散式制氧机,但还是经常会睡到半夜被“憋醒”,很多人都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实在不行了就先下山歇几天,然后再上来接茬干……为了顺利推进工程进度,他们也没有喊过一次苦,说过一次累。

2.“无私奉献,服从大局”,是他们的精神内涵。

如今工程进入了“加速跑”,2900余根桩基施工和核心区域建构筑物基础施工已经完工验收,地面以上结构施工正紧锣密鼓的展开。走进现场,映入眼帘的是绑扎好的钢筋纵横交错,浇筑好的基础成片林立。从主控楼到综合楼作业施工,从阀厅基础到换流变筏板基础施工。数百位参建人员在冰天雪地里开启改造山河的艰苦施工;在烈日的炙烤下,争分夺秒,铆足干劲;在大风凛冽、乍暖还寒的高原之上,正加紧每一项工序的精心作业。他们“无私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得到了业主特高压公司的高度认可。

随着现场的作业面的多点“开花”,“忙碌”成了项目部每一位的真实写照,需要安排的事情多,需要解决的事情也多。现场项目部中,不论是项目经理、总工、安全总监……每一名管理人员的工作电话总是响个不停,微信群消息的提示音此起彼伏,群里不停地显示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所有人员也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时间总感觉是不够用的,6点左右起床忙到夜里的比比皆是。

偶尔一天晚上稍微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些,打个电话回家,原本想着听听家人和孩子的声音,给家人报个平安。谁知刚拨通了电话,眼泪开始在眼圈里打转,但还是咬紧牙强装微笑。虽然电话那头总免不了家人的抱怨和责备,说的更多的还是让我们保重身体,把工作做好,她们远在老家,会把家庭都照顾好。放下电话那一刻,再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3.“攻坚克难,勇争一流”,是他们的精神实质。

“打好攻坚战,必须多举措抓统筹”,项目部全体建设者们超前谋划工作,千方百计抢工期、抓进度、强管理,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全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党支部贯彻公司党委“双引双建”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支部把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以党员示范岗为“点”、党员突击队为“线”、党员责任区为“面”,全面梳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堵点、淤点、难点、痛点,做到党性上再“锤炼”、思想上再“充电”、能力上再“提升”,在党员示范岗的带动下,项目上下形成“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先进”的争先格局。党员突击队积极攻坚克难,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力争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他们针对给排水工程线路的坡度大(甚至还有悬空的和90°的直角坡度),没有足够的作业面积,工程穿越森林的环境保护难题,开展多次的勘察和梳理,研究制定数十套方案,周密布置每一个施工环节。土建施工与安装单位交叉作业多,工程频频受到干扰,在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前提下,项目部适时变更施工方法,妥善解决各种突发矛盾。

他们,越是困难越向前,顶住压力最终实现项目每一个进度目标;

他们,挑战不可能为可行,扎根高原一线保障施工安全稳步推进;

他们,不破楼兰终不还,通过全力拼搏为企业树立了又一座丰碑。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名叫《苔》的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意思是苔花只要足够坚定、足够努力,也能像牡丹那样绚丽盛开。

奋战在卡麦项目上的每一名建设者,犹如一枚小小的“苔花”,置身于祖国特高压建设的伟大时代,他们凝聚在一起、只要努力进取、奋发有为,将来也会像牡丹一样,灿烂快乐地绽放。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