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天山见证奇迹 |
|
|
|
坐落于天山山脉北麓的木垒县,素有“天山东门”之称,自古便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这里不仅见证了古代商旅的驼铃声声,更见证了新时代电建人战天斗地的气概。 在戈壁深处树起丰碑 新疆木垒锦鸿20万千瓦风电项目,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的木垒戈壁滩,属于国家“十四五”重点新能源工程木垒县老君庙250万千瓦风电项目。福建公司负责12个风机基础和吊装及全部的集成电路和储能站。2024年8月,当项目团队初抵天山北麓时,眼前是绵延数十公里未通水电的荒滩,沙尘裹挟着碎石扑面而来,彼时其他项目已进场月余,而他们不仅面临基础设施未就位、工期紧张的困境,还要在零基础条件下追赶30天的进度缺口。 面对“天崩开局”,项目部展现了电建人特有的坚韧,开启了与时间赛跑的极限挑战,他们一边进行现场施工管理,一边指挥临建及生活区的落实,带领200余名员工日夜奋斗,短短一周的时间,就成功解决了生活区临建、网络信号、水电供应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满足了承包方、施工方、监理方的生活及办公要求;一个月内完成了基础开挖、钢筋板扎、模板安装以及混凝土浇筑的任务,成功赶上并超越了其他项目的进度,为项目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间很快来到9月,图纸延迟,材料紧张,道路未通、流沙暗涌、基坑成泽,集电线路的施工更是面临着重重困难,项目部通过“开挖换填”的方法,层层固沙,在戈壁滩上硬生生劈出56公里集电线路的生命线;并在局部恶劣沙漠地段调动了200块铁板,临时铺设道路,充分满足吊车、混凝土车辆以及材料车辆的进出;他们踩着没过胶靴的泥浆接力值守,在抽水机连轴轰鸣中,成功将地下水位压下基坑;材料短缺之际,项目部更是建立“小时级”物资调度网,倒排工期精准卡控173基基础施工节点,创下了单日17基浇筑的“电建速度”。 由于前期的出色表现,总包方临时追加了18台风机的吊装工作,这时,11月的北疆早已进入严冬,距离12月30日全容量并网要求只剩不到60天的时间,项目部毅然扛起攻坚大旗,在凛冽的寒风中,由6台千吨级以上的主吊组成的钢铁阵列刺破苍茫雪原,施工车辆时常因低温瘫痪,主吊钢索挂满冰凌,但现场始终跃动的各色安全帽点亮了大地。 当大雪遮蔽吊装视线,当突如其来的急风打乱计划,这支由南方汉子组成的队伍展现出惊人韧性,项目经理陈华雄白天穿梭于施工现场协调各方问题,夜间伏案梳理次日的调兵谴将,在保证进度的同时,既要做好质量监督也要做好安全把控;技术员赵斌政积极安排电装的施工进度和组织协调,协调班组调查材料缺失情况和与厂家的交接验收情况,保证了材料的有序供应;安全负责人傅文良带领两个安全员在6个吊装工作面和3个集电线路工作面同时施工的情况下,每日十余次的安全巡查,在齐膝积雪中硬是走出安全零事故的坚实防线;主吊司机在零下25度的驾驶室坚守12小时,双手冻僵仍精准操控百米吊臂;后勤架起临时锅炉,深夜为工人送上热饭姜汤,暖胃更暖人心。狭窄的11米施工通道上,96米的叶片与主吊机械共舞,项目部通过“错峰通行”的机制,全体人员扎根现场,实施“一机一档,一人一卡”管理制度,让风机吊装工作在这方寸之地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风机吊装的每个大型设备几乎都需要十几次的空中姿态调整,把间距误差必须控制在2厘米内,这相当于在百米高空穿针引线。而有时遇到大风就要立马停下,我们要时时刻刻守着现场监控风速空窗期,不放过一分一秒可以吊装的机会。”当最后一片风叶精准卡入轮毂,这支从武夷山麓远道而来的队伍,最终通过138天昼夜奋战,用满布冻疮的双手,用早于节点时间12天的成绩,在戈壁深处树起了“攻坚克难”的丰碑。 到极寒之地跑赢时间 2024年9月26日,当第一铲冻土被破开时,刺骨的寒风裹挟着雪花呼啸而过,气温已逼近零下20度。新疆最大的220千伏汇集站——木垒雀仁站正面临着新疆极寒气候与紧迫工期双重考验。一支平均年龄仅30岁的建设团队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对抗着自然法则,在风雪交加的四个月里,硬生生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项目经理廖一彬的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密密麻麻的时间碎片:10月7日沙尘暴停工8小时,10月19日到10月20日连续两天的中雪,11月8日大雪停工6小时,11月15日暴雪停工14小时,12月3日化雪导致道路瘫痪,12月8日大雪伴随着大雾而来停工12小时……戈壁的寒冬像一把锋利的冰刀,将施工计划切割得支离破碎。而迟迟未到的设备、在南方待产的妻子也成了廖一彬压在心头的牵挂,“孩子出生时你能回来吗?”面对着手机视频里妻子摸着隆起腹部的轻声提问,他望着窗外翻卷的沙尘暴,喉头滚动着说不出口的承诺。 戈壁的夜总在创造奇迹。保温棚里,蹲点项目的送变电工程公司副经理林领生咳嗽着搓了搓冻僵的双手,呵出的白雾瞬间凝结模糊了视线,仍用着沙哑的声音大声指挥电缆铺设的生死时速:“加热棚温度再提高一点!这捆电缆要是冻裂了就全废了!”夜晚零下34度的低温,电缆需要持续的加热,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由于极寒而破裂,而加热后的电缆必须在1小时内立刻完成敷设。“电缆沟再冷也得下,设备来多少我们就马上装多少!”廖一彬顶着高烧带着项目部全体成员蜷缩在狭小的电缆沟里,借着加热电缆盘的微弱温度,将150米长的电缆一寸寸推进沟槽。连续工作数小时,让大家起身时双腿仿佛失去知觉,“冻僵了就站起来跳几下,暖和了再接着干。”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让那些被天气偷走的时间,最终都被他们用通宵作业抢了回来。 而那些在风雪中蹒跚的身影,也构成了最动人的风景线。调试负责人陈昌镇匆匆在诊所挂完吊瓶后就立马赶回现场,手背上胶布还未撕下就开始全站调试保护装置;技术员林明铖凌晨完成电缆敷设后,裹着棉被在宿舍核对资料直至东方既白;验收前夜,技术员黄国群凌晨3点进入施工现场拍摄设备照片,镜头捕捉到的不仅是合格参数,更是睫毛上的冰花与冻红的鼻尖。 2025年1月20日,当最后一台主变发出沉稳的嗡鸣,呼啸的北风仿佛变成了喝彩。这座新疆最大的220千伏汇集站不仅以领先的设计容量和输送能力刷新纪录,更用117天的极寒施工期创造了奇迹。“当时干什么都觉得要冻僵了,现在摸着带电运行的设备,连心跳都是暖的。”廖一彬看着控制屏上跃动的电流参数泪流满面。二十天后,当他跨越三千公里抱住新生的女儿——那些在电缆沟里熬过的长夜、在暴风雪中摔过的跟头,都化作了父亲眼底的柔光。 此刻,穿过戈壁的输电线正如跃动的脉搏,将建设者们的热血与坚守,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永恒能量。 |
|
|
【打印】 【关闭】 |